“感恩教育”活動方案
活動基本信息 |
課題 |
感恩教育 |
學科 |
綜合實踐活動 |
學段 |
高段 |
年級 |
五年級 |
一、活動背景
1. 社會變遷: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結構、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使得“感恩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現代社會中,家庭結構趨于小型化,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減少,導致一些學生不懂得尊重和感恩。此外,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增大,導致一些人心態浮躁,不懂得感恩和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因此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2. 教育改革: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感恩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庭的重視。“感恩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3. 心理健康: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導致一些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如情緒波動、人際交往困難等。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感恩,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4. 文化傳承: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感恩元素,將感恩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活動目標
1. 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感恩的概念、含義及重要性,懂得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人必備的品質之一。
2.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長輩、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等良好品德,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3.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感恩的能力,包括表達感恩的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4. 行為目標:引導學生將感恩教育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尊重父母、老師、同學,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關愛他人,回報社會。
三、活動過程設計
(一)準備階段
1.成立活動小組
活動分組進行,在教師的協作指導下,學生通過班級討論提出三個最為接近他們生活的三個小主題。依據這三個小主題劃為三個小組,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小組,每組選出小組長及小組安全負責人。
2.制定活動計劃
(1)活動方式
觀察、收集相關資料、班內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
(2)主要活動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確定活動總主題和自由組隊,并根據個人興趣和小組討論結果確定子主題,開展小組例會,確定小組活動主題,確定組長和每個成員的具體分工。
①主題的產生:教師在課堂和同學討論舉例我們身邊有哪些人所做的什么事是值得我們感恩的。
②小組分組和子主題確立:預設活動小主題:“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同學”“感恩社會”。
③方案制定:各小組根據選定的主題,通過組內討論交流,制定小組活動方案計劃及人員分工。
④教師指導:教師從每個人身邊所共有的他人點點滴滴的付出為導入,與同學們一起深入討論我們身邊有哪些是我們應當感恩的及感恩的重要性。經過學生的自由討論確定主題背景下的子主題,并進行自由分組,教師可適當參與學生的分組協調,并且在組內分工和活動命名、活動方向、安全等方面給予初步的啟示和指導,鼓勵學生,從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個人才能。
3.提出注意安全等要求
①學生做表達感恩的小手工時要注意安全,可以選擇一些安全、簡單的,盡量避免使用尖銳物品。
②幫助他人或做家務時盡量選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安全。
③在進行社會勞動者觀察時應全程有成人陪同,視具體情況調安全問題,排除一切危險因素。
④提醒學生在外時一般情況下不得單獨活動,如有需要必須請示陪同的成人,且有同行學生一起,不隨意和陌生人搭話,增強安全意識。
(二)實施階段
第一組:感恩父母
1.活動準備
開展小組討論,確定活動目的、活動計劃及活動內容。
(1)活動目的:觀察父母的行為,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從情感角度理解感恩的內涵及重要性。
(2)活動計劃:明確組內分工;按小組方案實施活動;完成成果展示和評價反思。
(3)活動內容:觀察生活中父母對我們的默默付出,對父母的愛做出回應,表達感恩,并對父母的反饋進行記錄。
(4)活動方法:觀察法、采訪法等
2.活動實施
(1)選擇1-2天較為仔細地觀察父母的行為舉動,并記錄其中有多少事情是為你而做的。
(2)采訪父母
①父母平均每天有多長時間是花費在你的身上的?
②父母為自己舍棄了什么?
……
(3)對父母表達感恩,并向父母表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成果展示(分為小組內活動展示和班級內集體展示)
(1)展示自己記錄的媽媽在自己觀察的1-2天中為你所做的事,分享你的感受。(展示記錄表,記錄表教師統一發放)
(2)小組討論,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些什么呢。
(3)小組匯報: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自己小組的活動成果
第二組:感恩老師/同學
1.活動準備
開展小組討論,確定活動目的、活動計劃及活動內容。
(1)活動目的:感受老師潤物細無聲的愛,或者同學平時對自己的幫助,從而從情感角度理解感恩的內涵及重要性。
(2)活動計劃:明確組內分工;按小組方案實施活動;完成成果展示和評價反思。
(3)活動內容:觀察老師/同學的行為,回憶老師/同學之前對你的關心與幫助,表達感恩,并對老師/同學的反饋進行記錄。
(4)活動方法:觀察法、采訪法
2.活動實施
(1)選擇1-2天較為仔細地觀察老師/同學的行為舉動,回憶之前老師/同學在哪些事情上給與你極大的幫助,讓你感受到自己被老師所關心愛護著/同學之間美好的友情。
(2)采訪老師/同學
①老師一天中需要為學生做些什么?/你當時為什么愿意幫助我呢?
……
(3)可以做一些小手工對你想要表達感恩的老師/同學表示感恩,也可以直接向老師/同學語言表達感恩。
3.成果展示(分為小組內活動展示和班級內集體展示)
(1)小組分享老師/同學之前對你的關心與幫助,分享你的感受。
(2)小組討論,分享班級內平時有哪些助人為樂的事情。
(3)小組匯報: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自己小組的活動成果及感謝信、小手工等
第三組:感恩社會
1.活動準備
開展小組討論,確定活動目的、活動計劃及活動內容。
(1)活動目的:理解社會各個領域的勞動者對社會的貢獻,學會尊重和感恩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
(2)活動計劃:明確組內分工;按小組方案實施活動;完成成果展示和評價反思。
(3)活動內容:觀察社會中一些隨處可見的勞動者的勞動,詢問他們一天的工作,并對他們表達尊重。
(4)活動方法:觀察法、采訪法
2.活動實施
(1)選擇1-2天較為仔細地觀察某一社會勞動者的行為舉動,并進行記錄。
(2)采訪老師
①您一天中要進行哪些工作呢?
……
(3)可以做一些小手工或以寫感謝信的形式向他們表示感恩。
3.成果展示(分為小組內活動展示和班級內集體展示)
(1)小組分享你所觀察的社會勞動者一天的工作情況,分享你的感受。
(2)小組討論,可以做一些小手工或以寫感謝信的形式向他們表示感恩。
(3)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自己小組的活動成果
四、總結階段
1.資料整理與歸類
各小組整理好自己活動過程中使用的活動記錄表、采訪記錄表等,并進行歸類總結
2.撰寫研究成果
各個成員分別撰寫自己的心得體會、活動感想、活動日記等,然后每個小組推舉1-2個人進行分享
五、成果展示/介紹
(一)準備階段
1. 提前準備一些感恩教育的素材,如文章、圖片、視頻等。
2. 邀請一些家長代表、老師、學生參加。
3. 布置活動現場,營造感恩的氛圍。
(二)展示過程:
1. 成果介紹
由各個小組推舉出來的1-2人進行分享,分享他們的心得體會、活動感想、活動日記
2.成果展示
展示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做的一些手工制品,如:感謝信、小手工、活動記錄表(多媒體展示)等
3. 感恩故事分享
邀請一些家長、老師、學生代表分享他們的感恩故事,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學會感恩。
4. 教師對活動進行總結,鼓勵學生將感恩教育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六、評價方法
本著公平、公正、科學、客觀的原則,結合新課改評價的思想和要求,注重激勵和發展、注重教育與開發、注重質性評價,打破單一的量化評價形式。因此,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合作交流、學習技能、實踐活動、成果展示。采取師評、組評、自評相結合的方式。
1.對學生的評價
(1)對學生參與活動情況進行評價,包括參與率、參與態度、參與方式、參與結果。
(2)對學生在活動中的地位進行評價,例如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獨立性等方面。
(3)培養目標達標評價,例如是否達到教育目標中的目標,是否達到預計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2.對活動過程的評價
(1)整個活動過程是否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可操作性和服務性。
(2)活動是否實現了預定的具體結果。
(3)活動是否達到了教育目標的具體目標。
3.活動效應評價
活動是否具有普遍性、普及性和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