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進程加速的今天,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春節期間尤為高發。為增強鄉村居民的防詐意識,2025年2月4日,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煦風送暖,‘青’力奉社區”實踐隊走進臨沂市馬埠嶺村,開展以“春節防電詐,宣傳進鄉村”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與互動,實踐隊員將防詐知識融入鄉村生活,助力筑牢基層安全防線。
走村入戶:防詐知識送上門
活動一開始,實踐隊員分為四組,攜帶自制的防詐手冊、宣傳單頁及印有反詐標語的春聯福字,走進村民家中進行“一對一”宣傳。手冊內容涵蓋常見詐騙類型解析、識別技巧及緊急應對措施,語言通俗易懂,配以漫畫插圖,方便不同年齡段的村民理解。
“您看,這種‘冒充親友借錢’的騙局,最近在鄰村就有人中招。”一名實踐隊員指著手冊中的案例向村民講解,“接到陌生電話要求轉賬,一定要先核實身份。”部分村民起初對宣傳內容持懷疑態度,但在實踐隊員的耐心解釋下,逐漸打開話匣,主動分享身邊案例。一位村民感慨:“以前總覺得詐騙離我們遠,現在才知道,騙子連老人買年貨的錢都不放過。”
此外,隊員們還協助村民在手機中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現場演示舉報功能的使用方法。
主題宣講:以案釋法敲警鐘
為了引起村民對謹防電信詐騙的重視,實踐隊員聯合村委會,在村文化廣場舉辦“防詐大講堂”。活動現場懸掛反詐橫幅,擺放案例展板,吸引近百名村民參與。村書記首先登臺,結合典型的“虛假投資”“刷單返利”等典型案例,剖析詐騙話術與心理操控手段,用通俗易懂的臨沂話,強調“不輕信、不轉賬、不泄露”的原則。
隨后,實踐隊員以情景劇形式還原詐騙過程。三名實踐隊員分別扮演“詐騙分子”“受害者”及“反詐勸阻員”,生動演繹“保健品詐騙”全流程。當“受害者”險些轉賬時,“勸阻員”及時介入,拆穿騙局。表演結束后,村民紛紛鼓掌,一位老人站起身說:“這演得真像!以后要是接到這種電話,我可不能慌。”
互動環節中,實踐隊員邀請村民上臺模擬應對詐騙的場景,并贈送反詐主題臺歷作為獎勵。現場氣氛熱烈,不少村民主動提問,咨詢如何識別偽基站短信、如何設置支付安全鎖等具體問題。
案例展覽:觸目驚心引深思
為強化宣傳效果,實踐隊員在村委會院內布置“電詐案例警示展”。展區分為“詐騙手段揭秘”“受害人自述”“防詐技能學習”三個板塊,通過圖文展板、音頻播放及實物展示(如偽造的公檢法文書、虛假中獎券等),直觀呈現詐騙危害。
最引人注目的是“受害人自述”區。隊員們將真實受騙經歷匿名整理為錄音,村民佩戴耳機即可傾聽。“我辛辛苦苦攢的3萬元,就因為一個‘客服’電話全沒了……”錄音中顫抖的聲音讓不少村民面色凝重。一位婦女聽完后低聲對同伴說:“這要是換成我,估計也得上當。”
展覽尾聲,實踐隊員組織村民參與“防詐知識競答”。題目涵蓋展區內容,答對者可領取反詐主題環保袋。競答不僅檢驗了宣傳成效,更激發了村民的學習熱情。活動結束后,村委會負責人表示:“這些案例比單純說教更有沖擊力,以后我們要定期更新展板內容。”
此次實踐活動遍布馬埠嶺村。對于實踐隊員而言,這不僅是一次知識傳播,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觀察。實踐隊員總結道:“許多村民并非缺乏警惕心,而是對詐騙手段的迭代速度知之甚少。我們的任務就是架起信息橋梁,讓防詐知識跟上騙術的‘更新’。”對村民而言,活動帶來的啟示同樣深遠。一位村干部坦言:“過去總認為反詐是公安的事,現在明白,基層治理需要多方協作。我們要把防詐宣傳納入日常工作中,利用大喇叭、微信群等渠道持續發聲。”
在數字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的當下,電詐防控既是技術博弈,更是人心之戰。實踐隊員們以青年之智、青年之力,將防詐宣傳嵌入鄉土語境,為鄉村筑起一道“看不見”的安全網。而這場行動的意義,早已超越活動本身——它既是新時代青年回應社會需求的擔當,也是全民反詐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基層注腳。未來,如何讓防詐意識如春風化雨般浸潤更多角落,仍需社會各界攜手探索,共同守護每一份來之不易的安寧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