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園學子寒假社會實踐】——文化瑰寶煥新光,堅定自信傳薪火
隊伍名稱:“生陽隧火”實踐隊
隊長:朱春俁
指導老師:劉捷妤
隊員:朱春俁、王淑涵、崔玉磊、王娛洵、時藝雯、馬泉、趙羚竹、金瑤、王靜偉、李怡然、盧禹辰、王依萍、馬歆喆
此次實踐活動聚焦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中山堂與法相巖摩崖石刻,深度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以實際行動彰顯文化自信。
中山堂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是黃埔軍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舊址建筑。1938 年,日軍進逼武漢,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被迫南遷武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在武岡辦學期間,共培養了 23000 余名各級軍官,其中將軍以上級別的有 50 多人。
團隊首先來到了黃埔軍校第二分校舊址中山堂。這座于 1943 年 7 月建成的建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它集中西建筑風格于一體,是磚木結構單檐廡殿頂建筑,由正廳、廂房、花園等組成,占地面積達一千三百平方米,作為湖南省保存完整的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重要文物,1996 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山堂見證了黃埔軍校第二分校的歷史,這里曾培育出眾多軍事人才,在抗戰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建筑風格融合了中西方元素,體現了當時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特色。實踐團隊成員在中山堂內認真聆聽講解,仔細觀摩建筑細節,深刻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以及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在此處的延續與傳承。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
隨后,實踐隊員前往法相巖摩崖石刻進行考察。法相巖又名寶勝山、資勝山,位于武岡市區法相巖街道境內,占地 12.77 公頃。這里有八處巖洞,洞口巖壁鐫刻著端莊挺秀的隸書洞名,存有 84 方摩崖石刻,是武岡豐厚歷史文化與深厚藝術底蘊的象征。摩崖石刻自宋代以來一直是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涵蓋文學、史學、哲學、書法、文獻學、文物考古學等多學科價值。其中,宋開禧三年(公元 1270 年)州郡幕吳中書的《金剛經》偈語 40 余字尤為著名。其字法藁中帶隸,書法挺拔,歷經八百年風雨侵蝕與人為損毀仍保存完好,彰顯出古代石刻藝術的高超技藝與頑強生命力。
最后,“生陽燧火”實踐團隊參觀了百年黃埔抗戰專題展,從黃埔軍校的艱辛創辦到師生英勇奮戰,無不彰顯民族堅韌精神。團隊成員在展板與文物間穿梭,深刻體悟先輩們為民族獨立的無畏付出。這次探訪不僅是歷史回顧,更是文化傳承重要契機。我們于黃埔精神中汲取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在新時代弘揚民族精神,勇擔歷史使命,續寫中華民族文化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