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尋濰訪古,問道十笏“
在一個晴天,曲阜師范大學寒假社會實踐隊來到了坐落于濰坊的十笏園,十笏園中有園林景觀,書畫題刻,歷史遺跡,實踐隊隊員親身體驗了非遺拓印的制作過程。拓印起源于印刷術誕生之前,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一種將歷史的印記延續至今的特殊方式。拓印術,舊時也稱蟬蛻術,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印刷技術,具體來講,就是將紙緊覆于碑刻、青銅器、甲骨、陶瓦器、印章封泥、古錢幣等器物之上,采用墨拓手段,把上面的字體、圖形、紋飾拓印在紙上的一種技術,相當于古代的復印機和照相機。體驗非遺拓印,讓我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在親手操作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體驗他們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拓印的過程需要耐心和細致,每一個動作都需精準到位,這讓我學會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慢下來,去感受和欣賞身邊的美好。同時,通過拓印,我更加理解了非遺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它們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這次體驗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知識,也激發了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讓我更加珍視和尊重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體驗完非遺拓印之后,隊員又被展柜中千姿百態的葫蘆吸引駐足,展柜中展示的是各種各樣的葫蘆。葫蘆是一種常見的植物果實,常被用作裝飾品、容器或工藝品。這些葫蘆形狀各異,大小不一,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帶有獨特的紋理或圖案。葫蘆在中國文化中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常被視為吉祥和長壽的象征。在十笏園觀賞展柜里的葫蘆,我被這些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葫蘆深深吸引。它們或光滑細膩,或紋理獨特,每一個都仿佛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葫蘆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吉祥,象征著福祿和長壽,這些葫蘆不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這些葫蘆,我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精湛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它們提醒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也要停下腳步,欣賞和珍惜這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瑰寶。
隨后隊員們將目光投向了掛在墻上的畫像,被筆精墨妙的畫像深深吸引。圖中的畫像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兩個角色。左邊的畫像上寫著“鐘馗”,鐘馗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捉鬼大神,常被描繪為威武的神祇,手持寶劍或法器,具有驅邪避兇的象征意義。鐘馗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中,人們掛鐘馗像以求平安。右邊的畫像上寫著“高麗”,這可能是指中國古代對朝鮮半島的稱呼,畫像中的角色可能是一位古代高麗的武士或將領。這類畫像通常展現了古代武將的英勇形象,手持武器,身著戰袍,體現了勇武和忠誠的精神。這些畫像不僅是藝術作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它們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價值觀念。通過觀賞這些畫像,我深刻感受到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戲曲人物的服飾、動作和表情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這些畫像讓我更加珍視和尊重中國傳統文化,也激發了我對戲曲藝術的濃厚興趣。我們應該努力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中國戲曲的獨特魅力。
通過這次實踐,我不僅對濰坊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鍛煉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應變能力。游客們對十笏園的贊嘆和對文化的熱愛,讓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傳承的重要性。這次社會實踐讓我更加珍惜身邊的文化遺產,也激勵我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力量。